见朱由检点头示意,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红布,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被吸引,纷纷投向托盘中之物。</p>
朱由检自托盘拿起一枚番薯,缓缓说道:</p>
“这便是朕心中属意的作物——番薯。说实话,它的来历并不光彩。最初,是我大明商人在吕宋岛经商时,福建人陈振龙与其子陈经纶发现当地人种植的一种作物,其根茎肥大,口感甘甜,生熟皆可食用,且产量极高,适应性强。然而,吕宋人视之为珍稀之物,严禁外流。于是,陈氏父子冒着极大的风险,将番薯偷偷带回了大明。”</p>
说到这里,朱由检略微停顿继续道:</p>
“列位爱卿,你们或许会觉得这种做法不够光彩,但正是这‘不光彩’之举,才使得这宝贵的作物得以进入我朝,成为解决饥荒、改善民生的希望之源。你们可知,这看似普通的番薯,其产量究竟有多惊人?”</p>
周道登接过话茬,急切地催促道:</p>
“陛下,可别卖关子了,还请您明示这番薯的产量。”</p>
朱由检闻言,轻笑一声,似乎早料到朝臣们的反应:</p>
“这番薯的产量嘛,大约一亩可收获八石左右。”</p>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。</p>
如果不是顾忌着朱由检的帝王身份,恐怕早已有人站出来质疑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数字了。</p>
朱由检望着满朝震惊、满脸怀疑的朝臣,笑道:</p>
“看来是朕表述得不够严谨,让诸位误会了。”</p>
朝臣们闻言,脸色顿时放松下来,心中暗道这才是常理,这番薯怎能与稻米相比,产量高出数倍,简直是匪夷所思。</p>
朱由检待朝臣们的反应渐渐平息,再次开口笑道:</p>
“刚才朕的表述确实有些不严谨,应该说,番薯的产量通常在一亩八至十五石之间,而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,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亩十八石之多。”</p>
朱由检的话音刚落,朝臣们面面相觑,震惊之情溢于言表!</p>
有的人忍不住小声嘀咕:</p>
“怎么可能?湖广今年的第一茬稻米才收了三石,这已经是历年中最好的收成了,而这番薯竟然能达到一亩十八石?”</p>
“若真如陛下所说,这番薯的产量如此之高,那岂不是饥荒之难将迎刃而解!”</p>
一位年长的朝臣忍不住站出,向朱由检拱手道:</p>
“陛下,臣等虽敬佩陛下之远见卓识,但此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。我大明历来重视稻米生产,一亩三石已是丰收,而番薯之产量竟高达一亩十八石,这与臣等所知相差甚远,实在难以置信。还望陛下能赐教,此番薯之种植技术,以及如何确保如此高产?”</p>
另一人出列附和道:</p>
“是啊,陛下,臣等虽知陛下英明,但此事确实过于惊人。我大明幅员辽阔,各地气候条件迥异,如何保证番薯能在不同环境下均能获得如此高产?”</p>
朱由检闻言,嘴角微扬,笑容中带着几分自信:</p>
“诸位爱卿,朕适才已提及,番薯之来历颇为传奇。或许诸位尚未得知,这神奇作物早已在福建沿海一带扎根生长,且确有高产之实绩。不妨设想,福建沿海之地,常年遭受酷暑与洪涝之苦,然番薯竟能在如此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,丰产之景,实为罕见。试问,若将此作物移栽至土地肥沃、气候宜人的地区,岂非更能彰显其高产之优势?”</p>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老派小说网【lpxs.net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:我以崇祯之名再造山河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