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派小说网

第76章 先生随我去辽东

当日,君臣相谈甚欢。 刘招孙与万历皇帝就开原粮草补给,军响补发、文官选拔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友好交流,在一片君臣和谐的美好氛围中,双方对平辽之事达成了一致意见。 当然,期间,宣武将军头破血流,万历皇帝亦多次晕厥,场面一度很混乱。 好在,最后宣武将军携开原兵备道,在司礼监小太监魏忠贤的陪同下,平安回到左安门瓮城。 康应乾在瓮城早等得不耐烦,一个人在城墙下来回踱步,他生怕那位蛟龙真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,自己这两个月的投机也就打水漂了,搞不好还要被辽镇秋后算账。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,傍晚时分,真龙回来了。 远远望见刘招孙头上包着块白布,身边还带了个皮肤黝黑的南蛮子,康应乾大吃一惊,正要上前问个清楚,身子一歪,被金虞姬推了开去。 总兵中军大帐内,朝鲜美姬梨花带雨,一边哭一边给刘招孙检查伤口,用沸水泡过的纱巾将伤口重新包扎一遍。 刘招孙伸手擦去金虞姬泪水,望着她微红的眼睛,安慰道: “没什么,刚才在乾清宫和皇上玩躲猫猫,玩的兴起,不小心就这样了,” 从某种意义上说,刘招孙现在玩的确实是躲猫猫游戏,不过一旦被历史宿命抓住的话,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。 安慰一番,金虞姬已是疲惫至极,刘招孙轻声安抚,让她先回军帐歇息。 金虞姬走后,刘招孙躺在椅子上,拿起张载的《横渠易说》,就着昏暗烛火,粗粗读起来。 “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潜龙勿用,阳在下也。” 晚明时期,思想纷杂,儒释道法天主教,各种思想泛滥,除了白莲闻香那样的邪教,朝廷对绝大部分学说都采取宽容态度。 刘招孙知道,以后自己少不了和文人打交道,所以这些学说都要了解一些,比如什么王阳明心学、程朱理学。 读了几句,头晕目眩,不得要领,这时亲兵典魏在外面喊,康大人来了。 刘招孙连忙将书收起,刚刚坐定,一脸奸笑的康应乾便走了进来。 这次进京献俘,所见所闻,让二十岁的刘招孙更为成熟,渐渐成长,现在对身边这个不惜自降身份屈尊投靠的文官,也多了分尊重,待康应乾坐定,他立即让亲兵上茶。 两人喝了会儿茶,刘招孙将今日进宫之事简单说了,当然,省略了万历询问辽镇叛徒的部分,康应乾瞠目结舌,当听到刘招孙和万历讨价还价,不由抚掌大笑。 听刘招孙说完,康应乾沉默半晌,才道: “刘总兵,你这火中取栗的手段,实在是高,本官不及,佩服佩服,古人云,天子一怒,伏尸百万,你这一怒,得了八万两银子,还将朝廷拖欠的五万两军响要了回来了,值了,” “康大人见笑,本官何曾发怒,说的都是肺腑之言,有感而发而已,” 康应乾知道刘招孙又要讲什么大道,他懒得听,便岔开话题,提醒刘招孙说,可用一部分银子在天津买粮,雇几条福船运回辽东。 天津港口的粮价只有辽东一半,加上福船、水手费用,以及沿途漂没损失,算起来在这边买粮食要比拿银子回辽东买划算很多。 营口一带的粮食生意,都是被辽镇垄断,现在跑过去一下子买上万石粮食,辽镇肯定要坐地起价。 不知丁碧要赚多少钱,既然现在已经和辽镇闹翻,这种资敌的傻事,还是不要去做的好。 刘招孙点头表示同意,他计划离开京师后,在天津买五千石粮食,预计会花一万两银子,顺带再在运河码头招募五百个纤夫,回去训练成战兵。 据说这个时代最好的兵源就是纤夫和矿工,运河上纤夫数十万计,很多人没有活干,应当是容易招到人的。 刘招孙现在是开原总兵,按大明兵制,总兵可以招募万人规模的战兵。 眼下兵额倒是足够,钱粮又不足了。 康应乾问新来的那个南蛮子是谁。 刘招孙便将袁崇焕的事情,给康大人解释了一下,康应乾眯缝眼睛,抿着茶水道: “也是这袁崇焕走了狗屎运,遇上了刘总兵你,一下子便谋个四品的兵备道,节制一方兵马,只比本官低一个品阶,他这句半年平辽抵得上人家别人七八年仕途磨练,以老夫观之,以此人资质,去福建广东做个县令都难,” 刘招孙呵呵一笑,历史上袁崇焕真的是去福建做了知县。 如今,万历把这位半年平辽的圆嘟嘟丢给自己,对大明来说,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。 “康大人这次升为辽东巡按,是这袁崇焕的顶头上官,以后可要好好调教此人,” 康应乾对刘招孙阴阴一笑,拍拍他肩膀道: “刘总兵放心,老夫会叫他知道,什么是宦海沉浮,人心难测,” 两人又聊了会儿,刘招孙送康应乾回去,自己回来躺在床上,回想袁崇焕的事情,不觉有点好笑。 袁崇焕也太狂妄些,张口就是半年平辽,今天一句话便把皇上逗乐了,也是个人才。 这位万历四十七年三甲四十名进士,会试之后,便寓居京师,幻想候补个县令当当,回去好衣锦还乡,这当然只是幻想啦。 在广东会馆苦苦等了四十五天杳无音信,正准备明日回广西,今天早晨准备出门打酱油,刚踏出门就被风急火燎满城寻他的卢公公撞见。 “这位便是新科进士袁崇焕吧,不知对平辽有何高见?!” “扑街仔!走开啦?唔在打酱油啦。” 半个时辰后,外出打酱油的袁崇焕通过内阁推选,被火线提拔为开原兵备道,即日随宣武将军、开原总兵刘招孙走马上任。 诗曰:金鳞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云便化虫。 次日,卢公公带着魏忠贤和司礼监几个小太监,押送十几辆马车,将十三万两银子拉到了左安门瓮城。 刘招孙和康监军一起清点完银子,给卢受和魏忠贤各送了两千两。 魏忠贤拒绝要钱,他说他每月例钱有三两,不缺钱花,刘招孙在开原啥都没有,他要是收了就是没良心,要天诛地灭。 刘招孙好说歹说,最后说破了脸,赌气说不收就是看不起他这个小弟,再说有了银子才能在京师活动,才能更好帮助开原。 康应乾也在旁边劝说,说这银子到了辽东也无用,就当是先存在魏公公这里。 好说歹说,魏忠贤最后只收了五百两,剩下的一千五百两死活不要。 卢受却是喜笑颜开全收了。 当日,康应乾又给方从哲和兵部尚书黄嘉善各送三千两,和两位大人聊了聊京师趣闻,两位大人一番推辞后,都收下了。表示以后开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,让刘招孙在开原放手去干,不要在乎那些浮言,那些只会咬人的言官更别理他们……于是刘招孙头破血流换来的十三万两银子还没出京,便少了快一万两。 这还没算户部,刑部,工部,言官各位老爷…… 当然也有好消息。 经过刘招孙调和,两位公公不再是你死我活,而是结成了同盟。 刘招孙拿出写好的字条,向两位公公询问他想结识的人,看看这些人否在京城。 卢受看了字条摇摇头,解释说,南北镇抚司锦衣卫,平时只是监视百官,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交集。 魏忠贤接过那张密密麻麻写满人名的字条,眯缝眼睛看了一会儿,忽然道: “贤弟,这个宋应星,咱家听番子说过,是个落。 即便翰林院翰林们有眼无珠,皇上也读不懂自己胸中韬略? 也是可怜。 他这次写的平辽之策,主张重开海运,由江浙吴淞运粮至辽海,不必走运河,策论还列举了海运较之漕运十二点优势,如减少官吏层层克扣,无需担心运河封堵,海运速也更快等… 然而,还是没人能慧眼识珠。 这是他和兄长第三次进京会试,三次便是三个三年,九年苦读,三次落榜。 宋家只是寒门,为给两位举人筹集川资(路费),变卖了家里十亩上田,已是山穷水尽,剩余的八十亩,皆为下田,想卖也没人买了。 宋应星站在晨曦微光中,望着城隍殿内走动的信众,不由想起宋家的《家典》。 “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,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,当收而教之,或附之家塾,或助之膏火,培育得一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····” 他从小便是所谓器宇不凡者,被家族重点培养,赋予众望。 这些年来,族中亲人不惜钱财,花费重金,资助他和兄长入私塾,读圣贤书,参与科考。 他闭上眼睛,想着这次回到江西奉新老家,何以颜面再见家中老小。 不过现在他也不需担心这些事情,因为,他和兄长回去的川资,已经没有了。 京师居,大不易。 因为鄱阳湖道路被水匪阻截,兄弟两人在京师寓居了一月,十几两银子便花光了。 他经过几日思索、盘桓,终于下定决心去卖字撰文,赚些零碎银子,填饱肚子再说,所以就到了城隍庙这里,看看这里有没有写字撰文的生意可做。 他刚走过城隍庙山门,迎面走来个全身披甲的将官,身后还跟着几个凶悍家丁。 宋应星知道北地武人蛮横,连忙闪开,从那武将侧身过去。 “先生可是江西仕子宋长庚?” 宋应星有些诧异的望向这武将,奇怪他为何知道自己的表字,他与此人素不相识,看他身上的山文甲,知道不是普通将官,迟疑片刻,才拱手道: “正是在下,敢问将军是?” “本官乃开原总兵,刘招孙。” 宋应星望着眼前这个器宇轩昂的武将,这人头上包着块白布,却是很奇怪,他看了一会儿,才看出这便是前日午门献俘的开原总兵。 “刘总兵有何事指教,” 刘招孙拱拱手道: “听闻先生数岁便能作诗,有过目不忘之才,不在张太岳之下。后博览群书,熟读经史诸子,对火器、屯垦亦有研究,都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,可惜乡试后却三次不第,不知可愿来我辽东?平定辽事,为吾皇分忧!” 刘招孙知道,像宋应星这样的杂家,就是因为把太多精力放在和科考无关的旁门左道上,所以才会没时间研究八股文,科举屡次不第,命运多舛。 这位宋应星是比茅元仪更厉害的角色,此人研究领域之广泛,此之西方达芬奇也毫不逊色。 从哲学到建筑,从火器到农具,从医学到军事,康应乾都有颇多成就。此人信奉张载的格物致知,主张实践第一,是个实干派。 实干兴邦,刘招孙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。 此刻,宋应星茫然无措站在原地,呆呆的望着眼前这个名动天下的年轻总兵和他身后站立的一众亲兵,听他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。 这位落魄举人犹豫了很久,才终于道: “在下只是举人出身,连三甲进士都算不上,不入流的,如何能······” 见宋应星还在犹豫,刘招孙上前拍拍他肩膀,笑道: “宋先生才学深厚,也有实干之才,本官听幕僚茅石民经常提起你,说先生有经天纬地之大才,不可错失!” “目下辽东危急,皇上与内阁许诺本官便宜行事,进士以下皆可直接录用,无需廷推,等到了开原,吏部的任命文书便会补上,” “开原参将府、兵备道、三万卫署、辽海卫署、察院、安乐州、开原备御都司,各个衙门,现在都有空缺,只要先生来了便可授官,刘某渴慕贤才,正如曹孟德所言: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为君故,沉吟至今!” 宋应星呆呆望着眼前这个情绪激动的武将,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回答,良久过后,才缓缓道: “刘总兵,茅石民现在可好?” 茅元仪(字石民)是宋应星为数不多的朋友,两人志趣相投,都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,属于科举制度下的异类,异类通常喜欢抱团,因此两人去年在京师一见如故,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。 可惜茅元仪随杨镐到了沈阳,从此再无消息,宋应星怀疑他已在萨尔浒殉国,于是隔三差五向辽东来的商人打探消息,未曾想,茅元仪竟在刘招孙麾下。 “他,很好,每日忙着造红夷大炮,和工匠同吃同住同寝,夜以继日,如癫如狂。红衣大炮造成,便可一炮糜烂数十里,本官将用此神兵利器保卫开原,为国杀贼。宋先生,你就不想去帮帮这位朋友?” 刘招孙说罢,也不向宋应星解释什么是红夷大炮,接着道: “先生若能去辽东,拯救苍生,保境安民,正契合了横渠先生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这才是大道啊。”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老派小说网【lpxs.net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挽明从萨尔浒开始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