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→: 新年刚过,时间来到了大宋庆历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1053年。 历史上的今天是北宋皇佑五年,这一年大宋国内暂时稳定了局面,呈现出繁荣的形势。 但在国际上却十分被动,在西北被李元昊连败三次,被迫签订《庆历和议》。 之后又被辽国敲诈,签署《重熙增币》,不得不往外输送大量岁币。 在西南遭受越李朝的屡次侵犯,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不满朝廷放任越朝对他们的欺压,于是愤然掀起战乱。 可以说历史上的皇佑五年在外交上大宋的形势非常不好,不仅有战事,还与周边国家矛盾重重。 但如今大宋的情况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不仅国内安稳太平,同时整个东亚的国际环境上,大宋亦是打遍四方没有敌手。 特别是新年前一日的大阅兵,威震八方,让东亚各国都心生恐惧的同时,也令中亚、印度半岛、东南亚、欧洲乃至非洲国家觉得震惊。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,在他们还处于封建时代甚至是部落奴隶时代的时候,就已经有文明展现出了质的飞跃。 与大宋比起来,全球其它国家就好像处于蛮荒时代,落后了远远不止一个文明。 所以新年刚过,等到十五元宵节之前,一些国家的使者就陆陆续续开始向大宋朝廷告辞,要立即把大宋国内的情报送回国内去。 不过基本上都是周边国家,如大理、越朝、高丽、日本、辽国等国使者,他们倒是想买武器,可整个国家的命脉都被大宋把持住,大宋不点头,他们哪来的自主权。 至于别的国家,都在等待着大宋把他们买的货物运到广州去。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点两点,很多国内顶尖富豪一次性运输货物也才价值数十万贯,最多不会超过一二百万贯。 而这一批货物价值上亿贯,除了火器以外,还有很多商品,包括大宋的茶叶、瓷器、书籍、纸张、铅笔乃至于望远镜等等,想运到广州没有两三个月根本做不到。 因而从去年十二月份到年初一月份,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,就成为了汴梁火器司最忙的时候。 库存太多了,临时需要大量的维护和运输,又得根据各国使者返程的时间,将货物分批次运到广州去。否则一次性运输,容易把运河给堵住。 等到新年刚过的时候,汴梁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萧条。 工厂停工,商店关门,官府停顿,交子铺无法兑换钱币,百姓急于把货币兑换成食物,许多家庭更是在门口张贴标语表达诉求,街上充满着爆炸物残留的火药味。 人们大都无所事事,整天蜗居在家中酗酒、打牌,走街串巷的人也少了许多,仿佛一夜之间,原本兴盛的大宋首都汴梁经济瞬间低迷。 而这种景象,中国人称之为过年。 后世北上广深应该最有体会,一到过年的时候,原本拥有一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马上就空置,家家户户关门歇业,街道上都没有几个行人。 如今的汴梁也渐渐出现了这样的现状。 毕竟汴梁本地人口在景佑年之前其实非常少,只有二三十万,大部分都是进城打工者。 原本这些打工者也不乏定居在汴梁,不过大部分人都是汴梁周边州县人口,一到过年也愿意花一两天时间回家一趟。 只是当时人比较少,城市建设也没有那么大,自然就显得没那么严重。 到庆历年后,汴梁的人口从百万暴涨到了三四百万,到庆历十二年的时候,已经接近五百万,今年突破五百万是迟早的事情。 这么多进城务工人员,原住民又少,大年初一到十五假期又多,新年假加天圣节假加上元节假,大量百姓离开汴梁回家过年,可不就显得萧条了吗? 不过这种萧条也仅仅持续几天,基本上到天圣节假期过后,也就是年初三四之后,打工人就开始陆陆续续返京。 现在官道修得还不错,很多人都骑上了自行车,往来于京畿路周边州县。四通八达的道路到处都能看到自行车大军,犹如后世我国千禧年间回家过年的摩托车大军。 基本上到初七之后,汴梁也迅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,那几天的萧条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。 店铺纷纷开门营业,工厂纷纷返工上班,码头和火车站这两个主要交通枢纽更是人山人海,热闹再次回到了汴梁,城市与街道充满了勃勃生机。 这个新年赵骏没过几天清闲日子,大年三十跟大年初一要搞庆典,大年初二和初三还得进宫里陪赵祯一家人吃饭。 之后曹家过来拜年,带了一家子过来,除了曹琮以外,还有曹修、曹任几个兄弟。 赵骏在这个世界没什么亲人,跟赵祯的关系只能说是二三十代往上数都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,那自然只能是跟老婆那边娘家关系近点。 并且曹氏也必须要依附于赵氏,不管是赵祯还是赵骏,都是他们必须要抱的大腿,因此几家人走动得勤也正常。 到初五初六就又是吕家、王家、晏家、范家、宋家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宰相家族过来拜年。 虽说赵骏基本上没有他主动去拜年的时候,但自家永远不缺客人,即便其余宰相家族的主人没有过来,至少也得派个儿孙晚辈过来见个礼。 这也让赵家年后家里基本上没有消停,从新年到元宵节,直到大年正月十五之后才清静一点,难得过了几天舒坦日子。 可惜的是元宵节那几天假期刚过,就得马上上班。 正月二十一日,一大早赵骏就到了政制院,政制院的大门甚至才刚打开,苏涣带着几个制敕司的小吏还在搬运文书。 见到赵骏过来,苏涣双手还抱着公文,站在门口连忙微微弯腰道:“知院。” “嗯。” 赵骏一边点点头,一边跨入了屋子里。 二十多天没有办公,屋子里好像都快落了一层灰。 苏涣把手中的公文放到了靠近门口的吏员桌案上,然后就去把灯打开。 “趴”的一声。 政制院天花板上吊着的电灯点亮,原本昏暗的屋子迅速通明。 赵骏一路走到了屋子最里面自己的桌位,然后对着苏涣招招手道:“文甫,过来一下。” “知院。” 开完灯的苏涣走过来。 “刚才那些是年前后积累的公文吗?” “是的,我给知院拿过来?” “嗯。” 赵骏应了一声。 他还是这个老毛病,关心工作上的事情。 倒不是说恋权。 到了眼下这个位置,权力已经大到没有边际,自然也就不存在恋权的行为。 有些人有了这样的权柄,那就只管去享受,犹如封建皇帝。 但赵骏却在家里闲得不自在,每天不看看公文,关心一下国家大事,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了存在价值。 这或许也是他现在的人生意义。 把希望全都放在了只要自己努力,那么大宋的明天会更美好上。 苏涣将公文拿了过来。 这东西自然是有讲究的,哪些放在上面会被宰相先看到,哪些放在最底下最后看到,甚至于被忽视。 要不然制敕司权力为什么这么大? 各个部门都得巴结。 不过苏涣很清楚赵骏首先关心的是什么,所以也没有耍那么多花招,而是把重要事情放在了上面。 赵骏拿了,他顿时想到了什么。 打开一看,就看到里面赫然写着,农业部下属的农学院和农业大学研究所经过广泛搜索,最终在一亩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。 “杂交水稻?” 赵骏睁大了眼睛。 范仲淹笑道:“是啊,也是农业部那边刚送过来,被我碰见了。” “太好了。” 赵骏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。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,雌雄同花,可以自己给自己授粉产稻。 但长期自花授粉的结果就是降低种植品种的抗病性、耐旱性等优良特性,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。 这就跟近亲结婚是一个道理,会让后代畸形的概率大大增加。 如果想要完成杂交,就必须找到一株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雄性不育水稻,然后与其它水稻授粉,完成杂交。 杂交出来的水稻遗传大量优点,产量也会更高,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杂交水稻具备优势的缘故。 大宋农业部也成立了十多年,这些年来一直在组建专家团队,往遗传学上大量研究。 虽然没什么太大的研究成果,但至少也探究出了许多理论知识,在生物学上与科学院的生物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究粮食增产的问题。 只是想要搞杂交水稻非常不容易,要想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就难上加难,花了那么多年,才终于找到了它。 赵骏马上做出指示道:“这确实是一个宝贵,但高中生物告诉我,杂交水稻必须要用三系法来维持,还要不断改善口感和质量,希望农学院那边好好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,抓紧做研究。” “嗯,到时候我会批条子下去。” 范仲淹点点头,接着又从怀里取出一份公文道:“对了,去年年末定的乌溪江引水工程今年就要开工了,财政部那边要拨款,你签一下字。” “老范你迟到就算了,还总是在外面拿些公文回来,就不能让他们放在制敕司吗?” 赵骏调笑了一句。 “我们可以等,百姓不能等啊。” 范仲淹苦笑着摇摇头。 “乌溪江引水工程?” 赵骏接过公文扫了一眼,忽然一愣道:“是衢州那个?” “是啊,衢州那个。” 范仲淹说道。 赵骏沉默片刻,拿起笔签字说道:“让他们加快工程进度吧,百姓确实不能等。” 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。 虽然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部和钱塘江上游,有衢江穿流而过。 但这里地形特殊,每到雨季容易发生洪灾,到了夏秋季节又容易发生旱灾。历史上的衢州,曾有“一年一小旱,三年一大旱”的说法。 这是个历史老大难题,千年以来,多次旱灾让衢州百姓十分痛苦,人吃人的历史不仅在唐代,至民国都有。 如民国三年,五月至七月大旱,稻苗自燃,民大饥,流离,掘观音土为食。 一直到新时代挖了乌溪江引水工程才算是解决。 如今大宋各地虽然生产力丰富,可灾害这种事情依旧频发,只是生产力提高了,朝廷有抗风险的能力,灾害的危害程度就小了许多。 可这并不意味着大宋一直有这样的能力。 人越来越多,粮食会越来越不够,现在的生产力轻松养活三四亿人绰绰有余,但如果人口达到七八亿呢? 所以不管是各种工程还是农业技术水平,永远都要不断提高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握住手中的饭碗。 赵骏将手中批款项的条子签好之后,轻声说道:“以后,中华汉人,再也不会饿肚子了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老派小说网【lpxs.net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