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锦衣卫700(第6页)
&0t;赵莽将木牌系在编钟架上,金属碰撞的声音不再清脆,却多了份沉重的警示,&0t;从今天起,雁门关的每一寸土地,都要成为埋葬阴谋的坟场。
&0t;
春风卷起残雪,掠过编钟架上扭曲的木牌。
赵莽握紧腰间的验音槌,他知道,这场关乎智慧与生死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而那些藏在暗处的敌人,终将在正义的声波中,化为历史的尘埃。
熔蜡御诡
更夫梆子声惊破寒夜,赵莽的影子在夯土墙上剧烈晃动。
油灯芯爆开一朵灯花,映得《西夷火器谱》泛黄的羊皮纸泛起血色光晕。
异国文字间,朱砂标注的警告像毒蛇吐信:&0t;水银与酸类相遇,可成地狱之火。
&0t;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桌沿,三日前哑弹爆炸时那团幽蓝火焰,此刻又在视网膜上灼烧。
陶碗里的蜂蜡在炭火上滋滋作响,融化的蜡液泛起琥珀色光泽。
赵莽将捣碎的艾草与硫磺倒入碗中,刺鼻的药香混着蜡烟弥漫全屋。
这祖传的防潮秘方,此刻要化作对抗诡谲化学的武器。
他想起白日里拆解哑弹的场景:醋酸滴落的瞬间,铸铁缝隙里涌出的银色汞珠,像极了敌人狡黠的眼睛。
&0t;大人,陈副将求见。
&0t;亲兵的通报打断思绪。
陈铁牛裹着一身寒气撞开门,斗篷上的积雪簌簌掉落:&0t;西南角声波监测站失灵了!
地底传来类似齿轮转动的声响。
&0t;他的声音颤,腰间佩剑随着呼吸微微晃动。
赵莽的瞳孔骤缩。
他抓起案头新制的声波探测仪,青铜外壳上的二十八宿图纹还带着工匠的体温。
当仪器贴近地面,耳机里传来的不再是规律的嗡鸣,而是混杂着金属摩擦的刺耳杂音。
倭寇不仅在哑弹里藏毒,更设下了精密的机关装置。
&0t;传令下去,&0t;赵莽将冷却的蜂蜡团塞进皮囊,&0t;所有拆解工作改用竹制工具,每枚哑弹必须三重蜡封。
&0t;他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,更夫梆子声再次传来,这次却听出了诡异的节奏——三长两短,正是倭寇密信中约定的信号频率。
子夜时分,演武场笼罩在薄雾中。
赵莽带着工匠们潜行至标记点,月光下的冻土泛着幽蓝。
当竹铲撬开表层积雪,一枚哑弹露出狰狞面目:铸铁表面凝结的霜花下,隐约可见蜿蜒的银色纹路。
&0t;慢着!
&0t;他突然按住工匠的手,取出银针刺入弹体缝隙。
针尖瞬间黑,证实了他最可怕的猜想。
蜂蜡在火折子的烘烤下重新软化,赵莽用竹片将其仔细涂抹在弹体表面。
融化的蜡液渗入每一道裂纹,将可能存在的水银严密封锁。
但地底传来的震动越来越剧烈,仿佛有巨兽在冰层下苏醒。
他突然想起《火器谱》里另一段批注:&0t;汞遇热则流,遇震则鸣。
&0t;
&0t;不好!
他们要引共振!
&0t;赵莽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倭寇的铜锣声。
十二架编钟组成的监测阵列突然出尖锐的警报,声波探测仪的指针疯狂摆动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