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九章 有没有可能还是东胡王 (第3页)
后世内蒙古粮食产量比江苏、河北这些产粮大省还高,不过内蒙古的主要产粮是玉米,赵国没有玉米,只能种一点大豆,留着冬天喂牲口,真正开发成农田是做不到的,还是因为人手不够。
如果赵国有足够的人手,那也肯定选择东北,不会去漠南种地。
现在……东北和漠南,赵国都只能看着……
唯一伸手能够够着,并且有能力有人手开发的只有辽河平原。
辽河平原有大片的沼泽地和盐碱地,不过这没啥,有水就能种地,管你是沼泽地还是盐碱地,赵国都能改造,让你变成良田。
这年头北方是不缺水的。
水利建设好,辽河平原不仅可以种植小麦,粟,大豆,黍,还能种植水稻,后世辽河平原可是辽宁最主要的水稻产地。
因此赵国打算在燕国的基础上,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开发辽河平原,将辽河平原打造成赵国核心区域之一。
众人再次对视了一眼,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,又要抽调人手了。
说实话,赵国之前是没想到李牧能够这么快把燕国打下来的,也就没有准备人手,绝大部分水利专家都还在河套挖河呢。
想要开发辽河平原,除了水利专家,还需要农家的帮助。
但农家除了几个老头在学院,剩下的全国各地都有,总不能把老头送过去吧,一路舟车劳顿,要是把人给颠没了,赵国上下得后悔死。
今年年初,农家培育出了优质水稻,亩产比之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,再加上插秧的普及,亩产比之前提高了接近一半。
上个月,天仓氏新培育出来的小麦,亩产比以前也提高了三成多。
赵括高兴的给几个老头每个人都封了侯,还赐了封地。
对于赵国,乃至以后所有王朝而言,这可比战场上打赢几场战争重要多了。
有了农家的不断进步,赵国才有足够的底气。
农家的几个老头可是赵括的老北鼻,见到都要主动弯腰行礼的存在。
“大王,我赵国水利大师都在河套,至于农家,全国各地都有,现在将他们招回来,既耽误事情,又浪费时间。
不如……从燕地招揽人手吧,可以令李牧总督张贴告示,招揽水利大师以及农业方面的人。”
“燕人对本地更加了解,做事也更加方便,而且燕地六郡那么大,不可能招不到人。
若是实在招不到人,再从河套调人过去也不迟。
另外,臣听闻,学院的邹衍大师对农业也颇有研究,曾经帮助燕国培育出抗寒的黍,他对燕国极为熟悉,大王或可以让其前往燕地。”
蔡泽拱手说道。
“邹衍?寡人之前倒是没有想到,等抽空寡人会和他说的。
其他人还有没有别的看法?”
赵括问道。
“大王,韩魏两国要重新为荥泽筑堤,必然会派水利大师前往,等堤坝修筑结束之后,大王可以让望诸君和内史将这些水利大师请过来,派往辽河平原。”
蔺相如眉眼纷飞,他已经体会到了挖人墙角的快乐。
“韩国和魏国岂会坐视我赵国这么做?”
一直没说话的触龙说道。
“我赵国帮韩国收复失地,帮魏国解大梁之围,又帮他们救灾,要区区几个水利大师,他们还敢拒绝?”
蔺相如脸色一板,义正词严的说道。
“相国所言深得寡人之心。”
赵括笑着说道,“就按相国和司农所说去办。”
事情说完之后,君臣就开始漫长的处理政务环节,连赵括都没有离开。
前几天他是想着偷懒的来着,后来听说蔺相如触龙几个老头每天晚上加班到半夜,天没亮又开始工作,实在是于心不忍。
蔺相如他们要是累坏了,政务没人处理,最后吃亏的还是赵括自己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